学团工作

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豫见文艺·非遗流光”社会实践活动之非遗研学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7-29

为切实落实上级团组织关于202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要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文化艺术学院于2023年7月组织开展了“豫见文艺·非遗流光”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通过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与传承活动,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紧跟党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

7月20日-21日,为深入研学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坚定文化自信,解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基因,探索新时代沿黄地区文化兴业之路,银河yh8858com文化艺术学院“豫见文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在党总支书记杨慧丽的带领下走进历史文化名镇、钧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镇,开启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研学之旅。文化艺术学院动漫教研室主任翟文彬,工美教研室主任朱江,专任教师丁丁,辅导员冯思源、魏明雪、武南叶等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第一站,神垕老街调查研究。7月20日下午,社会实践团成员抵达神垕镇,安顿好后便迫不及待地赶往神垕老街,开启了调研工作。

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古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的诗句形容,可见这里陶瓷产业的繁荣景象。在钧瓷技艺千百年的传承中,神垕镇因钧瓷而繁荣驰名,先后被评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 历史文化 古镇”,其深厚的历史文化 积淀也使今天的神垕古镇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交流研学基地。

当队员们走在古镇老街中,看到民居墙头上的清代的匣钵、随意摆放墙角的瓷器和当地居民在青石古墙下悠然散步的场景,感受着古老文化气息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独特氛围,才真切地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的意义和责任。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向当地居民、商户以及往来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旨在调研沿黄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现状,为今后精研专业教学、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第二站,大宋官窑行走课堂。7月21日上午,“豫见文艺”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早早便赶到了“大宋官窑”,在那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传统技艺研学行走课堂。

研学过程中,讲解员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一楼展厅,向志愿者们讲解了官窑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以及现当代作品取得的艺术成就。志愿者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近距离观察着古老工艺的独特魅力,被其中的艺术美感和匠心精神所折服,深深感受到了中华传统陶瓷技艺的历史智慧与文化价值。

随后,在工匠亓大师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走进陶窑的工作现场,近距离了解和观察陶瓷从拉坯、晒坯、施釉到烧窑的制作过程。工匠们巧手娴熟地操作着,每一个步骤都显示着工艺的独特魅力。在工匠亓大师的指导下,志愿者们充分领略了中国传统陶瓷之美,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背后蕴含的智慧。

第三站,宋元钧瓷标本博物馆非遗研学。7月21日下午,“豫见文艺”社会实践队一行到达宋元钧瓷标本博物馆。该馆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宋元钧瓷代表性人物王建伟建造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唯一一家非国有钧瓷标本博物馆,展示有10万余件宋、金、元时期的钧瓷残片,以及古代烧制钧瓷的原材料。

在博物馆执行馆长王攀的介绍下,队员们参观了历史遗存的马蹄形窑炉以及许多珍贵的标本,仿佛穿越了时光与古代匠人们对话。而王建伟大师设计博物馆时的巧思与情怀、创新设计的新型环保窑炉,更是让师生们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在现代发扬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时的追求和方向。研学过程中,队员们还有幸参观了王建伟大师的圆明园十二兽首、出戟樽、莲花碗等作品,在美轮美奂的作品中找寻艺术的灵感,体悟工匠精神。最后,在博物馆组织的拉坯体验活动中,大家亲自感受了制作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的复杂工序,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无尽热爱和珍视。

通过这次研学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深深地感受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意义。志愿者们表示,钧瓷工艺千百年来历经风雨,但它的美丽与精湛却依旧屹立不倒。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传承,才能让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灿烂。今后,我院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教育成效,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