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关于景区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28     责任编辑:王璐      来源:     浏览次数:
第一个观点, 最近大家一说就是“后疫情”时代,我感觉“后疫情”没有来临,我们现在叫疫情常态化,我们现在应该叫“常疫情时代”。这时候一说“后疫情时代”,我们就容易放松警惕,到今天我一看全世界疫情已经超过4000万例了,我们现在“严防死守”,这时候讲什么“后疫情时代”?

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我们讲好多事情为什么说万变不离其宗呢?这个“宗”就是常识,我就围绕这个谈几个观点。
一是形势的变化。最近几年,景区降价尤其是国有景区降价成为工作要求,疫情缓和、旅游复苏,演变成为免费之风。许多景区跟风免费难以理解,现在大概其他四五个省份都已经免费了。
二是旺丁不旺财。此次 长假市场复苏并不理想,突出现象是“旺丁不旺财”,实际上是市场的深层次反映。按逻辑上来说,此次长假应该超过去年同期,因为很简单,第一是老百姓憋了这么长时间了,好不容易有个长假,都得出来。第二是1亿多国庆出境旅游现在都出不去,都在国内消费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说今年长假要达到去年的120-130%是正常的,但是我们现在只恢复了七到八成。
三是长假之后,两个词汇很时髦,一是创新发展,二是高质量发展,这两点很好,但是不能一阵风。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有规律,万变不离其宗,根本在于规律性。
景区的性质,首先是经济性,也就是说首先是企业要符合经济规律。孙冶方先生的一句话“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市场决定价格,是基础。 之下是两个要点,一是分工,从亚当·斯密开始; 二是交易,比较优势,从大卫·李嘉图开始。 由此看 景区的分工体系,景区的交易体系。
其次,景区具有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外部效应溢出,环境保护,扶助贫困,就业扩大,社会获利。
再次,景区具有文化性,文化主题,文化挖掘,文化创新。
经济性是基础,社会性和文化性是衍生,也是经济性的载体。社会性是政府要求,文化性是专家要求,没有经济性就是说空话。

投资、成本、收入、利润都是基本问题,也是常识,但是我们现在恰恰缺乏常识。

第二个观点, 事物需要体系,景区也是要体系化,根本上实行分工体系,景区上下左右,上下是一个纵向体系,需要垂直分工;左右是一个横向体系,需要水平分工。

纵向体系,就是高端产品、中端产品、大众产品,如果我们都追求高质量,就没有体系化,也不能最终对 应市场。 高质量我很赞成,质量需要成本,高质量,成本谁来付? 如果说我们不讲成本的高质量也持续分化,但是老百姓都需要高质量,我们有精品店,有专卖店,有地摊货,地摊货只要能卖出去它也是好东西。 我们现在强调的高质量,谁来付成本?
横向体系,就是产品的类别分工,自然类、文化类、度假类、复合类,这里面有主体,有融合。比如说我这个地方是度假类,但是也有复合,也有其他各类产品。
此外,还有规模体系,大中小不可能一致,景区标准,也是促进分工体系的形成。
笼统地说创新发展,笼统地说高品质发展,我是不赞成的。如果什么都是高品质,成本谁来付?
很自然,我们需要创新适度化,创新不能一阵风,也要具体分析,需要适度创新。
一是产品创新,多数景区开业之时,产品就基本稳定。不断更新,钱从哪里来?能不能回报? 比如我们的主题公园要不断地更新,要不更新就没有生命力。 但是我们其他的自然类、文化类的景区,需要不断更新吗? 根本不需要。 我们在这儿讲创新,那就问一句话,能不能赚回来?
二是渠道创新,现在是渠道商的天下,又爱又恨OTA,我们如何创新?渠道在你手里把着,我怎么做?
三是模式创新,这是要害,但是只有少数见效。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思考模式创新,后来才发现多数企业强调的创新根本没到跟上,模式创新很少。但是只要形成模式创新,就会形成产品的生命力。
我们作为传统的服务业,采用新兴技术,弘扬适用技术,普及成熟技术,严格说没有多少自主创新的余地,但不是不能做。 我们研究创新,要看投多少钱,能挣多少钱。

最终转过来,我看景区很多创新都转向了网红。为什么呢?因为网红投资成本低,市场效果好。

第三,发展只能适度。

发展不能是无穷的,资源局限,要素局限,市场局限,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
这个地方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习惯性的就是发展无限,实际上不可能发展无限。
消费在升级换代,一开始第一代消费者问的是贵不贵,第二代消费者问的是好不好,第三代消费者问的是对不对,到“对不对”的时候这个市场基本上成熟。
为什么呢?年轻人喜欢的我未必喜欢,你喜欢的东西他未必喜欢,市场在细分化,产品在细分化,大家在问对不对,现在问的是值不值,追求的是性价比。这四代消费的追求,现在中产主体,青年主导,这是现在市场的总体情况。
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儿?
一是有内容,无模式,这不是问题。我们现在的状况,有很多内容不必非得有一个什么模式。
二是有领域,无产业。旅游领域,现在到底在哪儿?休闲领域在哪儿?度假领域在哪儿?包括文化领域在哪儿?领域是有的,产业是在市场上形成的。

三是有纪律无组织,孩子们出去都很讲卫生,但是不需要组织,我们习惯性的是有组织无纪律。

第四,有发展,无边界。

消费者行为发生变化:日常型追求新鲜、家常型追求闲适、视野型追求观光,文化型追求深化,度假型追求享受,狂放型追求刺激。
范围在发生变化:家庭、社区、街区、城市、城郊、乡村、山野。
方式在发生变化:集中式与分散式、大规模与个性化、伙伴式与家庭式。
组合在发生变化: 与城市组合,与景区组合,与生活组合。
新一代的成长,是互联网一代,是消费者一代,是自由化一代,是个性化一代。 从拉动消费来说,以短补长,是一种自然选择。 高频次、短距离、低单价、大众化,是一种长远趋势。 形成市场分工体系,长短结合、高低俱全,是一种行业成熟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笼统地忽悠创新,忽悠高品质,我都不赞成。
说到底,要各归其位。
这个“位”说的是什么?我们从旅游要素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位”:
一是运营要素,重点在企业,现在全世界普遍成熟,形成一个运营的均质化。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比如说远程的航空,全世界都一样,比如说汽车,全世界也是基本上一样,这就是均质化程度越来越高。
二是发展要素,涉及投资、管理、人才、信息、土地、市场,还是六要素,涵盖各类企业。我们现在中国发展的短板在于发展要素,有些市场化已经成熟了,有些市场化没有成熟,比如说土地要素,因为我们的土地要素非常不成熟,涉及到方方面面,最终一个项目土地不行什么都不行。
三是环境要素,涉及人身安全、财务安全、身心健康、绿色环保、社会友好、公共服务等等,这也是六要素。这六要素的重点是政府,这是公共产品。
所以说各归其位,政府抓环境要素,企业抓运营要素,中间的发展要素我们来追求平衡,这才能达到各归其位。
以上三类要素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权重在变化,结构也在变化。在发展初期,运营要素第一。比如说在80年代,我们酒店不足、汽车不足、航空不足,那时候大家最重视的就是这些;但是到了中期,发展要素第一;现在来看,环境要素越来越突出,也就是意味着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环境要素上升到第一位,也是长远竞争的根本。实际上,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也主要体现在环境要素方面。由此,可以创造旅游领域新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其余的问题,空间、时间、建设,这些东西不多说了。 就说一个“万变不离其宗”,实际上这一古典经济学的常识,今天在旅游领域仍然很管用,当代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我们在旅游分析中应用了多少?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旅游专家和文化专家有很多共同语言了。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以及发展,我们到底靠什么? 靠情怀,靠说空话,这都不行,我们要落在地上,要考虑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把我们的事情做到位。
如果在这个时候,尤其在常疫情之下,作为企业,作为老百姓,就要考虑我们这一番事情到底怎么做。
所以说到底,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尊重规律,要尊重常识,尊重发展的需求,尊重中国的现实社会,才能把我们的事情一步一步地推进。

作者: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中国网旅游,本文系作者在2020中国未来景区大会暨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金坛茅山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有删节


银河yh8858com Copyright©2017-2022   河南旅游研究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