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文化和旅游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代表委员这样评价

发布日期:2020-06-01    作者:      点击: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河池市市长唐云舒:文旅融合助推民族地区脱贫

 

 

“河池下辖9县中7个为深度贫困县。2019年以来,凤山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成功脱贫摘帽。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这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市长唐云舒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唐云舒表示,今年河池还有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要实现脱贫摘帽,涉及192个贫困村6.35万贫困人口,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地区。其中很多村屯有着比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助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是这些地区实现整村脱贫、整县摘帽的重要举措之一。

唐云舒表示,近年来,河池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长寿地·三姐文化城”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河池“长寿、生态、民族、红色”文化资源,紧紧抓住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建设契机,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倾力打造了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宜州刘三姐故里、梦巴马实景演出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和产业聚集区,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唐云舒认为,河池虽然已初步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局面,但还存在很多短板和瓶颈,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小,民族文化挖掘利用不够,文旅项目的文化含量不高,文创人才缺乏等。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给予河池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专项支持和倾斜。

唐云舒建议,将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特别试验区,推动“巴马论坛”上升为世界大健康发展论坛,打造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加大贫困地区非遗扶贫力度,制定有利于实施“非遗+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增加对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等文旅融合新业态,依托世界铜鼓之乡资源,把河池打造成以非遗为核心要素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出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非遗项目政策,加强非遗传承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支持传承人与院校、企业合作,通过引入培训教育等手段,增加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产品创新能力,使非遗产品更好进入市场,推动贫困地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三旗:汇聚旅游扶贫力量 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李三旗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贵州应发挥文化和旅游扶贫在全省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加大力度推进旅游扶贫九大工程,强力实施文化扶贫“四民”行动,有效助力文旅企业安全复工复产,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标准化水平,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加大力度帮助贫困人员就业创业,汇聚旅游扶贫力量,用实际行动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李三旗表示,多年来,贵州省坚持政府主导,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制定实施了《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效用,全省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旅游扶贫累计带动112.4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对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贵州旅游业发展,李三旗表示,从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情况来看,贵州旅游业恢复形势积极向好。贵州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形势,要探索既能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又能提速旅游业恢复的长效机制。

李三旗表示,要充分认识到,本次疫情将倒逼产业迭代、加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要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多受大众青睐的旅游产品。要结合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加强旅游业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管理。要结合贵州气候、生态优势等,大力发展康养旅游。要持续推动《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逐步落地,让企业走出困境、恢复发展。

经过此次疫情,大众对生态和健康愈发重视,对此,李三旗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旅游方式。近年来,贵州依托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旅游,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了一批水利旅游、森林康养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生态风景道等生态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游览观光的同时,也满足了游客在强身健体、休闲度假、文化探寻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未来,随着旅游行业的逐渐复苏,生态旅游会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首选,人们更加注重旅游出行对健康养生、疏解压力、调理身心的作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的贵州,可成为广大游客疫后旅游出行的首选目的地。(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扶贫办党组书记史秉锐:“游客来旅游就是扶贫”

 

“发展旅游确实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综合性举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史秉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史秉锐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省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调研,对当地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创客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实际上,像田铺大塆这样的景点在河南还有很多。比如,栾川县以发展全域旅游、沟域经济为载体,完善提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小农户”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奇境栾川”旅游品牌。在发展旅游景区的同时,也加快了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步伐。目前,全县61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史秉锐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在抓旅游扶贫方面,从省级层面制定了专门方案,如省扶贫办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工作,从政策上对旅游扶贫工作给予支持,对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办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予一定的奖补。例如,向贫困户推出5年免息、免担保的5万元小额信贷,以及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到户增收资金等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各界投资者到河南的贫困地区、贫困村开发旅游特色项目。

据了解,河南贫困人口大都生活在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黄河滩区,即“三山一滩”地区。“出门就翻山,一趟走半天。出行两条腿,种地靠老天”“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姑娘往外跑,有哥没有嫂”等顺口溜反映了当地贫困状态。史秉锐坦言,虽然山区交通不畅,配套设施差,但自然生态良好,可以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

据河南省扶贫办统计,“三山一滩”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贫穷人口总数的70%左右。河南省将“三山一滩”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紧紧围绕易地搬迁、改造提升、转移就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其中,旅游发展助力该地区脱贫作用显著。

史秉锐介绍,河南深入挖掘“三山一滩”贫困地区生态旅游以及特色文化资源,在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同时,加大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道路交通方面,“不仅要能够解决贫困群众的出行问题,更要统筹考虑山区旅游开发的需要,因此,有的道路按照旅游道路的标准来修建。”

“如今,自驾游很流行,畅通的道路为游客能够开车进入山清水秀、生态优良的贫困村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村子里也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对山村面貌进行适当改造,部分民居被改造成为不同等级的农家乐或者民宿酒店,满足住宿过夜客人需求。”史秉锐强调,“山区村落在改造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尽量保留了原始风貌。”

经过几年时间,贫困农村面貌改变了,乡村成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贫困群众也在旅游发展中获益,不仅鼓了荷包,在与游客的接触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文化素质。史秉锐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地方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项目、景点、农产品集中进行宣传推介,有的地方在旅游旺季时对高速公路实行免费。因为,只要游客来买老乡的农产品,到贫困地区旅游就是在扶贫。”

“发展旅游不仅能够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做贡献,而且是贫困村直接迈向小康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路径。”采访结束时史秉锐再次说道,“其实,游客来旅游就是扶贫。”(中国旅游报首席记者 王洋)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旅游业为山里人带来了希望”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国家及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但是光有外力还不够,重点要靠内功。”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说:“只有闭塞的思想,没有偏远的地方,如果不开动脑筋,好地方也干不出好业绩。我们不可以选择区位,但是可以选择创新发展方式。我们要发挥比较优势,打出特色品牌,助力精准扶贫。”

谈及裴寨村的脱贫致富路,裴春亮认为得益于三方面的举措,即“发展旅游、土地流转、异地搬迁”。

据了解,为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河南省“三山一滩”精准扶贫号召,8年前,裴春亮便带领村民先后筹资5.6亿元在南太行开发建设河南宝泉旅游度假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该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的4A级旅游景区。

“旅游业为山里人带来了希望。” 裴春亮说,“景区周边的西沈庄、东沈庄、周庄等几个村的近百个家庭通过开展旅游服务,直接就业1000余人,间接就业5000余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裴春亮介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太行山贫瘠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土地流转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严格落实土地流转优惠政策。流转景区内村民土地2000余亩,除给予经济补偿外,景区林地补贴、退耕还林款、粮食直补款、生态公益林款等惠农政策仍由村民享有,保持土地属性不变,让农民增收致富,还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对于散居在太行深山区的困难群众,裴寨村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实施“宝泉花园”扶贫搬迁工程,在山下规划建设18栋居民楼,配套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养老院、超市等公共设施及绿化美化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9栋居民楼,188户村民喜迁新居。2020年底前,还有48户将完成搬迁入住。

裴春亮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安排搬迁村民在景区就业,带动村民从事农家乐餐饮、民俗纪念品开发、土特产销售,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真正实现脱贫奔小康。”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基层创业天地宽,乡村振兴舞台大。”裴春亮告诉记者,“我要发挥太行山人‘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都不变’的实干精神,团结带领太行山区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河南,让中原更加出彩,让河南农村更加出彩。”(中国旅游报首席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