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新闻

综合快讯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育人新闻 >> 综合快讯 >> 正文

郑州旅院旅游管理学院 阅读经典,强国有我——“书评”达人评选

发布日期:2023-12-01    作者:      点击:

青年强,则国强。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书写,将阅读中思想碰撞的火花,激荡人心的瞬间,凝练成文字,传递给更多热爱阅读的人。通过一本本红色书籍,感悟党的发展史,从书中深入了解建党百年辉煌历程,增强做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01《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茜的奇遇。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有多萝茜、铁皮人、稻草人、狮子、南方女巫、东方女巫、北方女巫、西方女巫……其中,东方女巫和西方女巫是邪恶的,而北方女巫和南方女巫是善良的。

故事里面的多萝茜很善良,她一开始是跟爱姆婶婶和亨利叔叔住在堪萨斯州。有一天,他和小狗托托正在玩耍时,龙卷风来了,多萝茜和小狗托托就躲到了床底下,而爱姆婶婶和亨利叔叔躲到了安全的地窖里,房子慢慢的飞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房子又慢慢地降了下来,压死了邪恶的东方女巫,多萝茜也来到了另一个国度。

多萝茜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堪萨斯州。她一路上遇见了没长脑子的稻草人、生了绣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来到了翡翠城,见到了伟大的奥茨。奥茨答应他们只有杀死西方女巫,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聪明勇敢的多萝茜杀死了邪恶的西方女巫,救出了狮子,修好了她的朋友稻草人和铁皮人。伟大的奥茨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稻草人有了聪明的脑子,铁皮人有了一颗善良的心,胆小的狮子有了胆量,这些都是伟大的奥茨帮助他们实现的。而多萝茜和小狗托托在南方女巫和北方的女巫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她的家乡——堪萨斯州,见到了亲爱的爱姆婶婶和亨利叔叔。

读了《绿野仙踪》后,我体会到朋友是很珍贵的。多萝茜与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从不相识到朋友,然后一同共渡难关,互相帮助,结果实现了他们的心愿。我们同学就是朋友,我们应该互相帮助。朋友很珍贵、很重要,我们要珍惜他,让友谊的花朵永远盛开。

从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必须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向前驶去,在前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最终实现理想的港湾。达到每一个目标,是必须付出艰苦劳动的,要不怕困难,带着一颗善良的心,与同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那么,你心中所想的美好的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们以后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要向多萝茜学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想办法去解决它。在学习中不懂的多问老师,多问同学,让知识更丰富。

20级五年制旅游管理一班 吴鹤颖

02《向上社交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还能够提升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但是,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在《向上社交》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向上社交的概念和方法,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向上社交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以及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维护人际关系,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保持友好的关系。向上社交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向上社交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是向上社交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我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了解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拓展自己的人脉圈。同时,社交活动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社交技巧。

向上社交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需要注重建立信任和共识,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建立联系。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维护关系,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保持友好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向上社交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向上社交需要保持积极心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保持积极心态,才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同时,积极心态还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和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向上社交》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向上社交的概念和方法,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保持积极心态。通过阅读这本书并运用作者的建议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人脉圈和资源网络,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2级旅游管理四班杨梦杰

03《橘颂

再读张炜,此次是中篇小说,篇幅不长,但语言舒缓,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一只猫和一个老人足矣。小说围绕着晚年还乡的老文公和橘颂在山中建造的石屋(爷爷的父亲建造了整个村庄的石屋,爷爷栽种了树木)中的生活进行书写,描写了老文公琐碎的生活日常。讲述了乡村的空心化,珍贵的友情,文化差距与融合等诸多问题。

整个山村只留下了两户人家:老刺拐和孙子水根、独居的妇女李转莲。他们以传统的方式过着乡村生活(用煤油灯、压水井),并怡然自得。

从文中依稀能够读到寻根的影子,老文公和老刺拐为人们丢弃了老石屋而愤愤不平,“怎么舍得下这么大一片石屋,有山、有河、主要是有好水,更别说有这么多花!我真是不明白。” 再谈橘颂,应该是一只很可爱的猫,爱思考,也会发生人勿近的小脾气,它于老文公,是老师,是朋友,是亲人。

“太阳西斜。大半个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老文公站在门前看着河对岸那片高高低低的石屋。它们依河谷走势而建,好有气势。这会儿,它们红红的,害羞似的。这么大一座古堡似的村落,没有一丝人声,也看不到炊烟。”

作家张炜徒步攀登“文学高原”后折返归途时的自在写作,关于“人这一辈子应该怎么活?”,张炜给出了他的答案。

书里所叙述的既是一个奔赴自然与春天的故事,又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探险故事 ,更是一个探讨生活真谛的故事、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者的故事。

张炜以慈悲、顽强、有尊严、有自省、有愿景的老者形象,为孩子传递受用一生的朴素价值观。而穿梭其间的,是一只名叫“橘颂”的猫。

“人这一辈子,应该留下自己的作品”,这是我们来过这一世的痕迹,同时,也应该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可以治愈而温暖,安稳而平和,又何必慌慌张张、紧盯着碎银三两呢?

如果生活太累,不如翻开这本书吧,哪怕看着睡着,梦里也是久违的幸福模样。因为,张炜说:“无论成人还是儿童,读纸质好书都是一种幸福。”

“春天向北,我们向南;一人一猫,神奇石屋”。 神情恍惚中,我仿佛灵魂出窍,游走在那个只有四个人一只猫的空旷荒村里,迎接一场属于春天和内心丰盈的漩涡。

与其说,这是“茅盾文学奖得者”张炜写给孩子们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他送给所有人的精神原乡——当生活太累、节奏太快、城市太挤,我们曾经出发的地方,承载着祖辈们理想的乡村,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落脚的诗与远方。

22级旅游管理六班 王晨男

04《苏东坡传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

只需静静的摸索一下中国文化,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诗词,右手书画,潇洒从容的漫步在文化长廊里,信手拈来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就是苏东坡。

潇洒,这是我拜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最强烈的感受,苏东坡的一生将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苏东坡的潇洒首先表现在思想的率性上,无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时常与和尚们谈经论佛,也曾潜心于炼丹,可以说从没有哪一种思想派别在他身上达到统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学处世,又从佛学中体会到生命只是一种表象,进而追求灵魂的永恒,同时还用道家的信念将生命简化,苏东坡游刃有余与各家学派是一种思想上的“逍遥游”,令人韵慕。这种心态使他可以随时达到忘我的境界,在猎场上他“左迁黄,右擎苍”,而望“千骑卷平冈”,在赤壁他凭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发”;他一方面与歌技共揽夕阳“斜照江天一抹红”;另一方面有痴情的怀念亡妻而“惟有泪千行”;他不是那一般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开花谢也总能惹到他们,潸然泪下,但他又确实是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兴修水利,政绩灾民,造福一方。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而他们只不过是苏东坡的躯壳,那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苏东坡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灵魂,才是千百年来将人们深深感动,被人们真心崇拜的精神内核。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想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苏东坡遭遇了失意文人无一幸免的贬低他,在被贬之初就告诫自己:人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小人的诬陷,皇帝的误解在他眼里都“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是有“慷慨”而无“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显豁达,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温庭筠太轻挑,李后主太凄烈。而苏东坡的乐观与忧郁却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历尽悲欢,洗尽铅华后的从容,体验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苏东坡,迎来了凤凰涅槃般的脱胎换骨,我相信他也经历过精神上痛苦的挣扎,但是作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苏东坡经过深刻的自省,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浴火重生带来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洒脱自信的步伐。

一个可以挥洒真我性情的人,一个可以在世人面前谈笑风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这样两种素质:天真与单纯。从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及司马光反目来看他竟然简单的政治斗争套用到“有是非之变,无名利之争”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见其天真到了何种地步,他就像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为了理想,为了清新的空气,为了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保留些许单纯而战!同荆轲一样挥舞着单刀刺向整个王朝。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在苏东坡的身上潇洒,被诠释成一种释然的心态,一种趋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种没有圆滑的成熟,一种充满智慧的率性,一种与自然缔结的盟约,一种与天性,邪教的浪漫!

22级导游一班 辛洋洋

05《苦中作乐的生存旅人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该书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等方面将他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看到司马光、苏洵等历史人物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空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他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他才华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为百姓谋福利,致力于修建水利,扶贫济困等,深受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出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亲人、伴侣、兄弟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起来不禁令人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被贬期间写给子由的。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他写下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也是交友广泛,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威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他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的细细品读,才发现苏东坡是如此吸引我。比起看书的思绪万千,真正下笔却不知从何写起。林语堂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的朋友,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有“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清高卓绝。

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每每读到有苏东坡的文字,心是静的,也是净的。他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的。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历史长河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人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的旷达超然?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23级旅游管理二班 卢芸嫚

06《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不只是史铁生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而且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仍然坚持地写文章。他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所以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以至于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正是通过他那双“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我们可以反观个人的懦弱与流俗,重新检索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与作者一同追问和解答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其实我觉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会垂头丧气,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当清醒时,仔细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会我们的往往比成功时获取的更多。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坎坷让我们更执着的去看待生活。“其实,我们每一刻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这样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一个两条腿、两个肾脏均出现故障,要靠透析器来维持生命的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几乎已经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旧很平静。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细细寻找身边每一处的快乐和美丽。在史铁生这样的巨人面前,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时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唉声叹气,甚至停滞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这叹息声中错过了更多。

生命有时很脆弱,有时很坚韧,关键在于它由谁主宰。史铁生是个生命强者,在坎坷中赢得了明天。

在很多个辽阔无边的暗夜里,在很多个徘徊于取舍之间的瞬间,幸而,我的手边有这样的文字与思考,为我提供一面透视凡尘的明镜,拨云见日,窥见道路的尽头,仍将是精神的恒途。

23级研学一班 张鸿

07《皮囊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看完了蔡崇达老师的《皮囊》一书,不禁为其中的细腻感情而震惊,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母亲的房子》一篇了。

在《母亲的房子》这一篇中,他的父亲在迎娶他的母亲时许诺给她买下一栋房子,并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他买下一块地,并以两人的名字写了对联,挂在上面。后来父亲因为工作不顺,颓废了,在家里也不出去挣钱,只剩母亲一人养家,可她也没说什么。后来父亲又因不慎跌落,生了一场大病,最后落下了个左半身瘫痪的下场,使本就贫穷的家更加不堪一击。

可母亲从未放弃过父亲,一直暗暗支持、宽慰他,即使父亲不太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这种帮助。父亲去世以后,她把对父亲的爱转到了房子上,即便知道房子马上就要被拆掉了,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她仍然不顾别人的反对,一有闲钱就去改建房子,最后以她和父亲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房子。蔡老师虽然知道在他人眼中这是件怪异的事,可他也支持着母亲建完房子,因为他知道,这是母亲对已逝的父亲的一份浓浓的爱。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

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

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十分感谢蔡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亲情可贵,更是体会到了他们家中那份可贵的浓浓的亲情……

23级导游一班 刘佳瑶

08《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是一部引人入胜、颇具深度的传记作品,作者林语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丰富而复杂的一生。本书不仅展现了苏东坡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成就,还生动地刻画了他的性格、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在书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充满敬意和赞赏。他认为,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卓越成就,还在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有着深刻见解。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也极具传奇色彩,他经历了多次贬谪、流放和牢狱之灾,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以文学和艺术创作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和抑郁。

在人物塑造方面,林语堂成功地捕捉了苏东坡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苏东坡是一个热爱生活、率性而为的人,他对自然、艺术、友情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追求和品味。同时,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而遭受打击和磨难。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得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书的内容,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苏东坡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总的来说,《苏东坡传》是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卓越成就,还揭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哲学。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北宋时期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风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坚韧和勇气,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也让我深受鼓舞。同时,我也领略到了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这对于我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此外,《苏东坡传》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也值得称赞。林语堂以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了苏东坡的一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同时,书中还运用了许多典故、诗词和名言警句,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苏东坡传》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传记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苏东坡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还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许多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并引领更多人走进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殿堂。

23级定制二班 孟凡旭

活动开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养成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通过红书阅读,从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中深入学习了解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先锋楷模的光荣事迹,让更多学子了解我们党创立以来的奋斗史和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真正从实际行动中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