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多元艺术打造大型情景史诗 主创人员揭秘《伟大征程》背后的故事
来源:
时间:2021年07月02日
责任编辑:崔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段相宇 陈瑶 蔡艺芃

  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7月1日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党的百年华诞,为何选择用大型情景史诗形式进行文艺献礼?演出创作理念是什么?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为此,记者采访了本次演出的主创团队。

  “创作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从时间轴延伸,呈现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演出总撰稿朱海介绍,作为一部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呈现元素不局限于音乐舞蹈,而是加入了大量戏剧语言,还包含很多现代艺术语汇和高科技元素。

  “情景是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积累,而史诗是精神的表述和理想的传承,演出就是根据情景的还原、表达和提炼,构筑史诗的品质。”朱海说。

  从《浴火前行》《风雨无阻》到《激流勇进》《锦绣前程》,演出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壮美画卷,热情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本次演出的最大特点是对新时代的表达。”朱海表示,整场演出用艺术的语言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其中对新时代的表达是强有力的、极具说服力的。

  戏剧、情景交响歌舞、诗朗诵、合唱……表现新时代的第四篇章《锦绣前程》,用丰富的艺术种类呈现了脱贫攻坚、抗疫、大国重器等宏大主题。“在鼓乐歌舞《新的天地》中,我们用几百面红旗呈现出新的天地、新的面貌、新的气象”,演出执行导演孟艳介绍,“参演演员用他们血脉贲张的表演呈现出14亿多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展现出勇往直前的精气神和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起的磅礴力量。”

  此外,演出第一、二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第三篇章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进程,百年党史被浓缩定格在两个多小时内。

  “每个节目只有3到5分钟,一个重大事件甚至只有1分钟。”演出执行导演肖向荣表示,时间如此之短,需要用极其精准的艺术语言来诠释宏大的历史,也是巨大的挑战。

  最终,国家体育场首次架起了180米长的大屏幕,两侧还有旗帜状的副屏,中间一块30×9米的翻屏,鸟巢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沉浸式剧场。

  “守常!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了。”演出中再现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一幕,陈独秀的饰演者于和伟刚说完第一句台词,眼中就噙满了泪水,现场画面直击人心。

  从《觉醒年代》《山海情》,到《董存瑞》《焦裕禄》,演出中还出现了一系列著名影视作品的现场演绎,这是本次舞台上的一个创新——即时拍摄。

  “即时拍摄是将科技和艺术相结合,多机位、多角度拍摄演出的同时,即时剪辑、现场投放。”演出副总导演田沁鑫介绍,这是第一次在如此大视频上呈现成品,可以说是国内创新、国际首创,代表着中国科技特别是5G技术的水平。

  演出舞美总设计孙天卫也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整个舞台纵长200米,深100米,前区设有三个3到5米的正方形升降舞台。为了捕捉高空镜头,舞台两侧12米长的摇臂能够升到10米高空。而全场4000多只灯、200多台主音箱、500多个缓冲音箱的设置,也让演出音效更加多元。

  演出过程中,随着表演者和现场情景转换,不少观众在惊呼“震撼”“大气磅礴”之余,也表示演出“超出预期”,颠覆了“传统文艺演出的形式”,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观众的反馈让创作团队觉得“目的达到了”。朱海说,所有节目都采用开放性的结构,通过强互动性、强交互性,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认知点、动情点和交流点。

  除了演出中的高科技,偌大舞台的感染力少不了演员的辛勤付出。此次仅参与演出的单位就多达72家,演出副总导演沈晨介绍,在参演演员中,“90后”“00后”占了大部分,最小的演员只有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