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产教融合 >> 正文

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非遗加红色美育,激发中石林振兴的无限活力

发布日期:2023-12-22    作者:     来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点击: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的中石林村是一个红色村庄。1947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军事会议——石林会议,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作为鹤壁的红色文化窗口、山城名片的红色石林,中石林村不仅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时刻,也一直吸引着体味革命荣光、见证红色印记的游客。

新时代,如何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非遗资源,让中石林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学习传承发扬革命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非遗点亮老家河南”系列活动在中石林村开发的“童视石林”乡土美育课程,为这个问题送来了一份红色美育的特别答卷。

集结顶级高校资源 挖掘非遗与红色资源

文化最深处的根系在乡土,非遗最活跃的舞台在乡村。在中石林村的“非遗点亮老家河南”系列活动中,开展乡村美育,让未来一代沐浴在红色文化和非遗创造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秉承这样的理念,“非遗点亮老家河南”活动的中石林文创项目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耘春老师,发起并组建了一个汇聚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三所顶尖高校人才的“童视石林”红色美育团队。

2022年暑期,从全国各地集结到中石林村,团队成员们在鹤壁市山城区文旅局局长陈传信的陪同下,冒着酷暑走遍村子的角角落落,与当地剪纸、石头画、泥塑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多次交流,了解非遗资源和红色文化,先后整理出129项中石林乡土资源,形成3万余字的访谈资料,研发6册乡村美术教师培训材料,总结近4万字的“童视石林”乡土美育课程教材。

记者查阅后发现,这套美育课程教材包含“红色文化与非遗”“石林民俗文化”“乡村农耕野趣”3大板块,共计13个单元,以“寻根—回音—传承”为教学脉络,充分利用中石林村的历史文化资源、非遗资源、自然资源,注重真实情境与持续性的社会性互动,全方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蔚为大观。在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童视石林”乡土美育课程一举获得特等奖。

徐耘春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以中石林的美育课程为个案,通过美育活动、艺术策展、研学课程等具体方式,进一步培养童心力、启发社会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加红色美育 让孩子们更加自豪

2022年8月17日,“童塑石林”红色美育课程的第一堂课在石林中心小学开课。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徐耘春和授课老师们不免既兴奋又紧张,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感受非遗与红色文化相交相融的独特魅力。

石林剪纸是我国众多地方民间剪纸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石林人用剪纸剪出了“河南省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的美名。课堂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郑姜熠结合石林剪纸特色与石林红色文化,从一个“红色的五角星”出发,带领孩子探索非遗剪纸的妙趣。回忆起上课的情景,郑姜熠至今记忆犹新:“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刚开始还有些怯生生的,回答问题都不敢举手。不过,随着课程推进,大家都能大方地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了。”

捏、揉、搓、刻、粘……泥塑最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课堂上,上海师范大学的陈思怡特别邀请到了鹤壁马氏泥塑传承人马文武现场演示。从摔泥、捏泥开始,马文武耐心地教导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分组完成了4件泥塑作品,还特别自豪地向老师介绍自己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回想起来,陈思怡认为,“这就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规划心目中的红色石林吧”。

“刘邓大军来石林做什么?”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寓情于景地讲述刘邓大军以“九门相照”为司令部,在法隆寺召开会议的故事。真切加深了孩子们对非遗和红色文化的认识。

这份认识在后续的成果发表会上转化为了2000多名学生的剪纸、石头画、泥塑等非遗和红色作品。看完作品展示后,学生家长李秀琴兴奋地对老师们说:“你们让孩子一两天就喜欢上了这个课,我也很受启发。我们虽然是石林人,可是对石林深层次的了解并不多。课程让孩子们深入地了解家乡,动手去创造美,并为自己是石林人而感到骄傲。我希望这个活动可以延续下去!”

石林中心小学的学生李乐馨特别喜欢这些课程。他高兴地向记者表示:“我们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了解到特别多我们这边的非遗和红色文化。我感到很自豪,今后我也要多多宣传我的家乡,让更多的人来感受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