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产教融合 >> 正文

河南文物保护有何“黑科技”?

发布日期:2023-05-24    作者: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

5月23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在郑州开幕。本次年会以“多学科协同下的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为主题,关注当前科技发展趋势,探讨文物保护领域最新技术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不同学科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协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组合。

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陈家昌对近年来河南省文物保护中心所做的研究成果展示作了梳理和展示。

河南省文物保护中心于2007年成立,作为省内核心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重点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及对外合作交流等领域。在脆弱青铜器、砂岩文物防风化加固、干缩变形木质文物复原、饱水糟朽象牙加固及潮湿土遗址保护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先后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2项,河南省科技攻关3项,河南省科技厅课题11项,河南省文物局课题8项,编制国家文物保护行业标准2项,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考古学大会文化资产保护“金尊奖”2项、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优秀奖1 项等多项科研奖励,获得发明及各类实用新型专利13项。此外,作为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已为国内文博单位先后培养了120余名专业技能人才。

1.干缩变形木质文物复原

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承担了多项干缩变形木质保护研究课题,其中包括承担完成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研课题:“干缩变形木质文物的再饱水润胀复原及脱水定型研究”。2016年5月,该课题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尊奖”;2016年11月,课题获得“十二五”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2021 年“南京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阿育王塔变形木胎润胀复原保护修复”荣获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2.石窟寺砂岩防风化加固保护研究

为满足风化石窟文物的加固保护需求,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课题组,提出了集稳定可溶盐、渗透补强、抗生物侵蚀等性能为一体的石窟寺砂岩防风化治理技术路线,研发出以丙烯酸盐金属配合物溶胶(AMC-E)为主体成分的高性能加固材料,建立石窟寺风化石质文物加固保护综合实施体系。近5年来,通过对相关工程追踪评估,风化石窟的加固保护效果显著,石窟风化病害得到了有效治理,为建立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设计、合成及科学评价,形成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石质文物防风化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出土饱水糟朽象牙脱水加固研究

自2021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同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采用AMC材料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不同保存状态的象牙开展了加固应用试验,经近2年的加固应用检验,饱水糟朽象牙的加固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验证了加固材料与保护工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建立饱水糟朽象牙加固材料设计、合成及科学评价,形成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饱水糟朽象牙加固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围绕饱水糟朽象牙的组成、结构与保护材料的作 用性能及加固机理等研究还在不断继续深化中。

4.潮湿土遗址保护

近十年来,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致力于潮湿土遗址保护材料的研发工作,提出了潮湿土遗址环境适应性的保护思路,通过环境适应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建立,将土体风化加固、盐害控制与除藓抑菌等保护功能进行复配融合,形成具有典型三合一的特效,成功研发出丙烯酸盐金属配合物(AMC)土遗址保护材料。通过不同环境下防风化加固及霉菌防治现场实验,可以明显看出,遗址本体自身强度得到加强,霉菌滋生病害的发展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在三杨庄遗址、新郑门遗址、仰韶村遗址霉菌处理前后效果对比最为明显。

5.脆弱青铜器基础前沿及应用研究

目前,针对部分脆弱青铜器表面粉状锈病害,因器物严重腐蚀矿化,基体强度较低且易碎,常规机械除锈和化学浸泡处理易造成器物进一步劣化崩解,为解决此类脆弱青铜文物表面粉状锈定向除锈脱氯问题,开发出自剥离智能水凝胶除锈脱氯技术,可温和去除青铜器表面有害锈病害。自剥离智能水凝胶涂覆器物表面,置于高于350nm 紫外光辐照后,凝胶中偶氮苯发生反式—顺式转换,随着光敏靶向吸附剂亲水端离开青铜器表面,拖动吸附在凝胶中氯离子,实现脆弱青铜文物表面定向温和的除锈脱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