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产教融合 >> 正文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 州桥成北宋汴京城“网红打卡地”

发布日期:2023-02-13    作者:     来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点击:

     【设计】

  用千字文和诗句来排序 州桥两侧的石壁是这样建的

  “孟元老笔下的州桥,更多的着墨点在附近的御道、商铺和繁华,即便是海马水兽飞云的记载,也并不一定完全是准确的。”周润山说,比如石壁上的海马头上都有一个角,脚下踏的也是飞云,这也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祥瑞形象。

  不过,虽然几组图案都是瑞兽、仙鹤与祥云,但瑞兽的姿态略有区别,有的是抬头向前看,有的是扭头向后看,有的仰头。相似而又不重复,成组的画面便显得不呆滞和刻板了。

  还有更多的细节,孟元老并没有注意到。比如,南侧石壁的石条上,能够看到“洪十二”、“宙十六”等字样,而在北侧石壁的石条上,能够看到“水二十九”、“山廿十八”等字样。

  周润山说,这些文字,排列有序。其中,南侧石壁的排列,使用的是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从下到上排列。从西向东,数字依次变大。

  而北侧的石壁,则用的是“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从下到上排列。

  伦凤军说,带图案和文字的石壁,应该是十六层,通高3.3米,下方没带图案的石壁的高度是2米,宋代石壁堤岸的总体高度为5.3米。

  不过,南北两面石壁,有些地方的石条的位置已经不是当初的位置。考古人员分析,这是因为后世在修补州桥堤岸时,将掉落的石条重新砌到石壁上,却并不讲究位置关系了。所以,现在能看到有些地方的图案有些错乱,而文字在局部也没有规律了。

  【价值】

  州桥的考古发掘 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

  巨幅石雕祥瑞壁画的发现,如同一扇窗户被打开,带世人管窥北宋东京城的繁华。

  北宋东京城是中国都城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都城,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轴线上的州桥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周润山说,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呈现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宋代汴河宽23-25米州桥跨越其上,连接南北御街,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

  【地标】

  北宋时期州桥周边商铺林立 是汴京城较为繁华的中心之一

  曾经的州桥,是北宋都城汴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州桥处于御街和汴河的交汇处,区位优越而重要。

  御街从皇宫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朱雀门,一直到外城的南熏门,长达十余里。御街正对大内,是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幸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

  根据测算,州桥距朱雀门仅有750米左右,在如此短的街道两侧,安排了大量的饭店、酒店,可见它是当时典型的饮食一条街。

  朱雀门是内城南墙的正门,将中段御街分隔成了内外两个部分。城门晚上关闭,凌晨官僚们上朝时再打开。当时如果有住在城内的居民,到城外吃夜市可能要熬到四更天才能穿过城门回家了。

  附近的街道热闹,州桥自然也不会太冷清。遇仙楼是州桥附近的一家正店,可以购买官曲,除了造酒外,还能向州桥一带的小酒店卖酒。金人刘祁作有《遇仙楼》一诗,“倚天突兀耸高楼,楼上人家白玉钩。落日笙歌迷汴水,春风灯火似扬州”,可以想见当时州桥附近夜晚的喧嚣与繁华了。

  【演变】

  州桥明月成为陈迹 州志中的四大王庙也已坍塌

  州桥明月,曾经是开封八大景之一。“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是唐代王建的《寄汴州令狐相公》,可见唐代州桥一带就较为繁华了。到了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中的“州桥明月”一条也记载了州桥曾经的繁华景象。

  如今,站在州桥之上,所看到的除了北宋的石壁外,更多的是明代的遗迹。东侧的小拱是明代万历年间所修建,西侧的大拱为明代洪武年间所修建,小拱在外侧,大拱在内侧,东西连通,但稍有偏错。

  周润山说,州桥下方大的石板桥,是明代早期洪武年间的,为单孔桥。南北跨度为26.4米,东西宽度为30米。南北两侧与宋代石壁斜向相连的雁翅则有10米。如果加上雁翅,桥的本体有50米宽。目前发掘出来的桥面,是明代早期的,用的是青石板。明代万历年间的小拱,其实是作为庙宇的基础使用。当时为了建造金龙四大王庙,解决空间不足问题,专门券了一个小拱桥,给庙宇打了一个底座。

  如今的金龙四大王庙,已经全部坍塌,但房屋的格局依然可辨。石磙、碾盘也零落分布在遗迹之中。